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顾问团 >> 

突出主要路径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编辑: 来源: 日期:2022-07-15 15:12:47 点击量:63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印发来,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强化政策落地和机制创新,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至2020全市粮食、油料、蔬菜中药材和肉类产量分别达到127.85万吨、11.46万吨、214万吨、5.03万吨和6.29万吨依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贫困村果蔬保鲜库建设项目,累计建成各类果蔬贮藏保鲜库940座,年贮藏能力达到86万吨,实现果蔬等季节性农产品周年供应销售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0.6%以休闲观光园区、美丽休闲乡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为主的“四大”乡村旅游基地乡村旅游产值达到7.5亿元。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7.6:33.5:48.9调整为18.9:24.3:56.8,农业增加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26亿元和9072元,较2015年的97.69亿元和6006元增加28.51亿元和3066,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不高;融合方式单一利益联结松散;融合主体发展迟缓带动能力较弱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主要路径,趁势而为

一、支持多种融合模式共同发展

(一)加快种养结合型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发展鼓励经营主体按照生态链生物链关系,完善和发展种养业生态循环型发展模式,促进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二)支持链条延伸型融合模式发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内外联动,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建设,鼓励种养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农村特色加工业,支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流通品牌,推进农产品产地直销店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发展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超市、学校、企业或城市社区对接,开拓产销直接对接渠道

(三)引导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发展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型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教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价值引导农业节庆活动提档升级,增强节庆衍生产品开发能力。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技术集成、模式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推进技术渗透型融合模式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产业链的交叉渗透和整合集成,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方式,优先支持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推广“田头市场+电商企业+城市终端配送”等营销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五)支持产业复合型融合模式发展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培育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园区或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主导产业、衍生产业、配套产业层次有序、分工协作、网络链接新格局。按照“原料基地+园区+物流+配套服务”等方式,重点支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加工集群发展。依托“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农产品区域品牌为纽带,开展信息化、企业化、品牌化、链条化改造,打造专业化和区域品牌化产业集群。支持科研院所或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发挥资源整合和行业引领作用,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二、增强经营主体带动融合发展能力

(一)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把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放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地位,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更好地面向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优势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能力建设完善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增强对农村产业融合的集成服务功能探索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农民与市民、合作社与城市社区等多种合作方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和融资机制创新。

(二)引导不同类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鼓励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增强农村产业融合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优先承担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促进其在基地建设、品牌创新、市场开拓、技术应用、融资服务等方面与农户合作引导农户发挥传统优势,在特色种植、传统工艺、文化传承等方面与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合作,积极开发具有域特色、附加值高的品牌产品。

(三)加强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三区”人才工作,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生产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育,一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技能人才,特别是培育跨产业、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搭建跨领域交流合作平台,激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创意。

三、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一)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农村传统流通网络信息化改造,支持发展涉农电商第三方物流,通过建设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本地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市级农产品实体体验店、县级电商服务运营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站,培育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担任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创新面向广大农民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二)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在应用前景广阔的果品、蔬菜、畜禽养殖、设施农业等领域,积极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进行物联网技术全程示范应用。支持农业生产、管理、流通等主要环节智慧农业重大技术开发和终端装备提升,建立多层次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农业物联网产业化政策扶持,鼓励规模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传统设施农业、大田种植、畜禽养殖等进行物联网改造。

(三)推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支持建设历史、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鲜明的特色旅游村镇,开发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等乡村旅游产品,构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聚集区,实现乡村旅游“串点成线、点面结合”。挖掘乡村生态休闲、农耕体验、旅游观光、康体养生、文化节庆、教育科普等价值,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准化、品牌化、网络化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发展农田艺术景观、农业主体公园、农业节庆活动和农业科技创意,引导发展创意农业。

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一是以良种化为核心,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培育有文化知识、技能水平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引导农民开展生产和经营,助推新技术新品种广泛应用;三是加快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农产品基地、合作社、服务公司等为主要平台,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四要坚持适度规模化经营战略,密切生产、供销、信用、电商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健全农业生产体系。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做优果品产业、做强蔬菜产业、做精畜牧产业、做活劳务产业、做大中药材产业、做特乡村旅游产业的思路,优化“4+2”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有市场需求,有出口能力,产业链条长,产业互补性强、产品品质优的产业体系;认真做好生产力空间布局,高效配置资源,延长产业链,将储藏包装、流通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提升产业的价值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培育创新体系。

(三)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和种养大户,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超市+基地+农户”“科技公司+基地+合作社”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超对接、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等新业态,培育新型市场经营体系,提升农产品国内销售和出口创汇层次。特别是天水市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城市,要把外向发展和经营作为新的战略重点,按照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特点,打造出口型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出口加工区、出口贸易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培育金融、信息、农机和技术等服务主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专业化发展,加强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作者:潘连公  天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陈彩能  天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