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顾问团 >> 

发挥走红热效应 推动天水大发展 ——天水麻辣烫出圈走红的对策建议

编辑: 来源: 日期:2024-07-31 09:38:21 点击量:180

发挥走红热效应   推动天水大发展

——天水麻辣烫出圈走红的对策建议

 

天水麻辣烫的出圈走红有力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旅经济的“井喷式”增长。据统计,全市自3月1日至五一假期结束累计接待游客1338.17万人次,游客花费达76.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69%和36.52%。全网涉及“甘肃天水麻辣烫”相关短视频和信息共56万余条,总点击播放量366.6亿次,点赞量33.97亿次,互动评论量24.8亿次。

天水新晋为网红城市后,的确为当地发展带来无限生机活力,但也考验着当地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不健全、景区通达条件不理想、住宿接待床位供求矛盾突出、城市环境卫生不尽如人意、市场监管水平不高等不少短板弱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需要当地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这次出圈走红既为天水今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也对各项工作和作风效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乘着出圈走红的“春风”,发挥走红效应,重新审视市情,完善发展思路,强化工作举措,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开创新局面、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天水实践新篇章。

一、加力特色发掘塑造,持续扩大对外影响力

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特质和灵魂,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断巩固彰显现有特色,深入发掘培育潜在特色,是塑造城市魅力、扩大对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一是彰显城市特色。经过多年发展变迁和改革开放,天水形成了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气候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旅游资源富集、装备制造基础雄厚、农林特产品质独特、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等诸多特色优势。要接续奋斗,固本培元,焕发活力,顺应新环境新形势,充分彰显现在的特色优势,深入发掘潜在的特色优势,把特色优势打造成为引人注目的“高级颜值”。

二是擦亮城市名片。近年来,天水市相继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优秀地市、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中国(天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国海绵城市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要苦练内功,外树形象,内外兼修,持续保持赢得的城市名片,奋力争取正在创建的城市名片,把城市名片打造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

三是培育知名品牌。天水市坚持质量强市战略,积极推进质量变革、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就。目前,全市拥有有效商标注册量15009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甘肃省名牌产品67个;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88件。要坚持标准引领,推进品质升级,强化产品营销,加快区域特色品牌培育,引导企业自主品牌打造,加强品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天水产品”向“天水品牌”转变,培育打造更多驰名中外的“知名品牌”。

二、加力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增强游客吸引力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建设文旅强市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城市人气指数和旅游热度的重要途径。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方针,多维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强化文旅发展要素保障,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探索发展路径。借鉴国内发达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成功做法,天水市文旅融合发展要走好五条路径: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思路,走资源融合、文旅共建的路子;坚持主动出圈、跨界联姻的格局,走业态融合、多业兴旺的路子;坚持完善链条、补齐短板的思维,走要素融合、提升服务的路子;坚持引客入天、组团外出的胸怀,走市场融合、开放合作的路子;坚持破除藩篱、携手联合的策略,走产品融合、客源共享的路子。

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根据国内外文旅产业发展趋势,立足天水文旅发展现状特征,推动全市文旅融合发展,要坚持推行四种模式:以文塑旅,“旅游+文化”模式——推动旅游与文化元素融合、旅游与公共文化融合、旅游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旅游与文化产品融合。以旅彰文,“文化+旅游”模式——加强文化场所旅游开发利用、文物保护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文化艺术活动旅游开发。文旅共生,“文旅+”模式——加快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不同空间文旅场景、聚合流行元素。文旅共建,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IP、“沉浸式”文旅融合产品,形成两者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水乳交融状态。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聚焦“吃”,餐饮业要提升品质,塑造品牌。大力挖掘天水文化传统特色美食,发展地域美食文化,形成天水餐饮“名菜”;鼓励品牌连锁经营,丰富特色餐饮品牌,逐步形成天水餐饮“名牌”;做精高端餐饮店、做强中端餐饮店、做大大众化餐饮店,进而形成一批天水餐饮“名店”,持续增强全市餐饮行业的韧性和潜力,更好满足游客的饮食需求。聚焦“住”,住宿业要挖掘潜力,扩大供给。现有住宿宾馆要全面改造升级,提高服务水平;规划立项的星级宾馆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及早建成运营;各类培训中心要按照平急两用原则,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接待水平;乡村旅游、休闲旅游聚集地要大力发展民宿,形成多层次、分众化住宿体系,不断满足游客住宿需求。聚焦“行”,交通业要联点成线,方便快捷。打通各景区之间的道路,建设覆盖全域、支撑城乡、形成环线的现代旅游交通网络;开通公共交通线路,投放公交车辆,方便游客出行;探索发展低空经济,在麦积山景区几大景点之间开辟低空航线,运营“空中大巴”,开展观光旅游及应急救援。

四是讲好文旅故事。组织拍摄高水平宣传片。组织专业团队,运用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拍摄手段和制作技术,分别拍摄市县区和旅游景区景点短视频宣传片,及时推送主流媒体和各个网络社交平台及城市公共场所、旅游景区景点反复播放,让旅游景区景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修订完善高质量解说词。组织文旅专家、文化学者,通过深入景点考察、挖掘史料传说、走访座谈研讨等形式,对目前的解说词进行充实完善,让景区景点深入人心、抵达心灵。培养训练高素质讲解员。通过学习外地经验、强化专业训练、苦练解说本领等方式,加快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让讲解员个个能说会道、身手不凡。

三、加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措施。要聚焦“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强工业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加快建立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科技创新引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实施高新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培育壮大行动,加快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型企业,引进一批国内 “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知名“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能量”。    

二是数字经济赋能。加快培育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园区。运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深入实施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工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是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引进先进绿色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步伐,做大做强绿色制造业,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努力扩大绿色新型能源产业,培育形成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着力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的新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耗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四、加力区域开放合作,持续激发发展源动力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市现代化的动力源泉。要紧紧围绕把天水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抓住共建“一带一路”最大机遇,积极融入国家省上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加强区域合作。全面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部署,加强与平凉、庆阳、陇南三市的交流合作,加快共建陇东南经济带,着力打造甘肃经济增长极。深入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加强三省十二市定期联络协商,积极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促进区域一体发展、特色优势互补、产业深度合作。密切与黄河流域沿线城市协作,建立区域生态联防联控机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协同治理取得新成效。围绕我省与四川、重庆、海南、广西等省际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重点领域,寻求切入点、找准发力点,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

二是大力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围绕“14+1”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聚焦世界、央企、民企三个“500强”,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强化产业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靠实责任目标,市级领导抓统筹,招商部门担主责,驻外机构赴前沿,县区政府打头阵,各类园区当先锋,形成统筹协同联动良好局面。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强化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金融招商、驻点招商、平台经济招商和市场潜力招商,加快引进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

三是打造开放平台。高质量推进中国(天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运营,持续举办跨境电商专场直播带货,扩大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海外知名度,壮大跨境电商市场主体规模,促进特色产业外向型发展。加快甘肃(天水)国际陆港基础设施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入运营,提高开放平台运营水平,增强外向型经济增长动能。

四是融入“一带一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深耕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做大工业品、农特产品等靶向型产品和出口导向型产业规模,支持装备制造、品牌产品出口,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抢抓RCEP政策机遇,深化RCEP成员国间经贸合作,拓展东南亚国家贸易往来,巩固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主要贸易国的贸易规模,努力实现出口商品种类扩面增量,带动出口增长,促进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加力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提高城市吸附力

环境是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文明进步的标志,事关城市形象、民生福祉和未来发展。要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评价体系标准,在全市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营造清洁、整齐、优美和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城市环境,强力提升城市的吸附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东西延伸、两区相向、南北拓展、新城带动、旧城更新,不断拓延城区空间,提升核心功能,建设天水都市圈。加快天水至陇南铁路、连接西部陆海新通道高铁干线、天水机场迁建、有轨电车二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形成以公路、铁路、民航为重点的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天水与周边城市“123小时”交通圈,构筑区域交通枢纽。有序推进城市更新,逐步改造一批老旧小区、老旧工厂、老旧街区,打通断头路,提高路网密度,新建一批人行过街天桥,统筹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完善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垃圾、污水、公共停车场和便民市场等配套设施。

二是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协同推进降碳、排污、扩绿、增长。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城区绿化景观、南北两山、森林公园改造提升等工程,建设一批体育公园、社区公园、街头游园、绿道绿廊等生态休闲场所,把天水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保护,把天水创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无废”城市。

三是提升城市品位。牢固树立“一流定位”“精致城市”理念,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居民素质,创新常态化长效化法治化城市管理机制,协同开展精细管理、文明执法、优质服务。管控好建筑风貌。创新城市设计理念,注重特色要素识别,突出建筑高度控制、色彩选择、风格引导,坚持生态底色,推广绿色建筑,打造具有现代气息和文化特色的城市“天际线”,彰显城市魅力。保持好人文气息。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深入挖掘天水历史文化的时代内涵,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保护与开发利用,彰显城市人文品格。维护好市容市貌。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综合施策、持续用力,全方位、立体化、全天候整治市容市貌,保持干净清洁的本色——治脏,维护井井有条的秩序——治乱,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治乱,让城市更加美丽、让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陈    天水市科技顾问团成员、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利刚   天水师范学院人事处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