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协资讯 >>
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谈到“同球共济”,强调要“以‘同球共济’的精神,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科技是社会之光、文明之光,国际科技界应当成为“同球共济”的重要主体、先锋力量。
在近期举办的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同球共济”“开放”“合作”成为网络传播“高频词”。各国科学家聚焦共同关切,走到一起、共话未来科技,彰显了拓展民间科技人文交流的理所当然、势所必然,展现了国际科技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愿与热忱。
科技是文明互鉴的载体,是应对挑战的利器,本身吸引人们产生交流合作的愿望。综观历史,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命运和人类福祉,以科技开放合作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一方面,世界各国都期待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科技领域合作与竞争矛盾交织的复杂态势尤为突出,尤其是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复杂,科技开放合作面临严峻挑战。顺应历史大势,迎难而上,以民间科技交流先行,保持和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通道、有效渠道,日益成为国际科技界的战略共识。
合作应对全球性科技挑战。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前沿科技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开拓人类认知新疆域,应对可持续发展新挑战,需要融汇东西方文明的智慧。在科技开放合作遇冷受阻的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科技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面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传染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科技开放合作是寻找破解人类共同发展难题“最优解”的不二选择,通过科技创新合作探索解决全球性问题、共同应对时代挑战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在论坛上所说,中、英、美、日共同参与的国际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计划是全球合作典范之一,凸显了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复杂风险增多的背景下,科技开放合作的重要性。
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国际环境越复杂,中国越是敞开胸怀,打开大门。中国科技界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倡导协同共治的全球科技治理,积极推动重大科技问题联合攻关,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营造开放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共享。中国科学家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射电望远镜等近60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2023年,中外合著科技论文数量达15.12万篇,合作伙伴涉及177个国家和地区。从发起与欧洲核子中心(CERN)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到中国天宫空间站向世界发出邀请、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启动国际申请、嫦娥六号搭载4个国际载荷,再到“中国天眼”开放国际合作,中国科技界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包容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国际同行携手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向善为民,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托起科技合作的未来希望。开放环境更有利于青年科技人员成长发展,未来科技合作希望在青年一代。在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与国际科学理事会联合宣布启动国际科学理事会职业中早期科研人员交流项目,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加强交流,推动加强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青年科研人员的伙伴关系,为其构建合作共赢、资源共享的良性生态系统。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应当成为国际科技界的重要责任,各国应大力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增进真挚友谊、促进心灵相通,为全球科技合作孕育未来希望,为构建全球创新合作网络、推动世界科技进步蓄积青春力量。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进程中,科技人文交流日益重要,其基础在民间。国际民间科技交流空间广阔、潜力巨大、魅力无穷。各国都认识到,深化开放合作,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是破解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期待世界各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共同努力,秉持开放、信任、合作理念,强化协同共治的全球科技治理,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化科技发展环境,更好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增进人类共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