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党建工作 >> 

谋发展|安徽合肥:让科技“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编辑: 来源: 日期:2024-12-10 16:19:36 点击量:55
安徽合肥:让科创“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许超众 葛清政

在长三角,安徽合肥澎湃着非凡的创新气势,正火速“出圈”。

未来大科学城,已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9个,集聚度全国领先;安徽创新馆内,超2300件(套)高水平科技成果令人目不暇接;骆岗公园里,一个全空间无人体系城市级应用场景正加速成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安徽,对合肥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为合肥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这些年,合肥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图片
安徽创新馆。


胸怀“国之大者”,勇当“两个开路先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安徽,3次重点关注科技创新,每次都有深远的战略考量,每次都作出重要的战略部署。

2016年4月,总书记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要求“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2020年8月,总书记参观安徽创新馆,指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2024年10月,总书记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合肥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担当国家使命,举全市之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上全力奔跑。

硬核,“国之重器”集群发展。目前,合肥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是全国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其中,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均为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正在冲刺更高目标。

当先,科创高地加快崛起。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深空探测实验室实质化运行……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前沿,高能级平台提质扩量。合肥与大院大所、高层次人才团队、龙头企业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聚焦空天信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54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力应用研究,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00余个。

惊艳,重大成果竞相涌现。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模拟器首次成功构建;“九章三号”“墨子巡天”入选年度全国重大科技成就;钙钛矿电池稳态效率刷新世界纪录……携手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合肥在多个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每一次高光时刻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与付出,也蕴含着合肥的鲜明态度: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做好服务保障与支持。

立足长远,加大投入。合肥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立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机制,每年通过预算安排约30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近5年,合肥财政科技投入超千亿元。仅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500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以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设立市委科技委员会,统筹协调科技创新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科技”格局。在市委科技委员会的牵头抓总下,合肥高起点布局建设“科大硅谷”、组建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体系,城市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全链条开展成果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设立直投型、高容忍度的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和堵点,合肥构建的“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功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聚力向新,起而行之。在合肥,创新如同一颗巨变的“种子”,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图片
合肥市滨湖科学城。

坚持科创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合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系统谋划推进“6+5+X”产业集群,完善产业拼图,不断提升产业链厚度、价值链高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不再“传统”。小家电,大未来。作为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之一,合肥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批家电企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近5年,全市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6.4%,今年上半年增速更是高达61.3%。合肥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

科技赋能,战新产业抢占“新机”。全球首条搭载无FMM技术的第8.6代AMOLED生产线开工,是全球最先进的高世代AMOLED生产线之一;截至10月21日,全市2024年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超100万辆,远超2023年全年74.6万辆……今年,合肥在战新产业领域表现吸睛,其背后蕴藏着一条清晰的产业逻辑:一次投资,引一个龙头,带一串链条,兴一片产业。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合肥现已集聚京东方、维信诺、视涯科技等一大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年产值超千亿元。

科技赋能,未来产业布局“未来”。未来产业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合肥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空天技术、低空经济、聚变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深入推进“四链融合”,积极抢占发展新赛道,推动未来产业加速集聚。发力通用人工智能,打造“量子科学”“量子产业”双高地,一体推进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和产业园建设,蓄积生物制造新动能……如今,合肥在多个未来产业赛道上涌现新成果,迸发新动能,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向“新”而行,逐“质”提高。面向未来,合肥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之以恒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产业发展不断攀高焕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图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融入国家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今天的合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抢抓多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合肥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强调,要“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带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创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合肥切实增强一体化意识,树牢一盘棋思想,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继续当好“刻苦生”“上进生”,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面融进去,努力争当“优等生”,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中展现合肥更大担当。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全国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是其中之一。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合肥与上海张江签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建协议,深入推进“两心同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合肥光源、上海光源强强联合,共建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问世;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加快建设……一项项备受瞩目的创新成果,生动诠释了“两心同创”的重要意义。

依托丰富的创新资源,合肥携手其他长三角城市,合力贯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廊串九城。合肥与长三角八城共建G60科创走廊,牵头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并实体化运行。2024年7月26日,作为发起者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启动,不断汇聚九城优质科创资源,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合肥与沪苏浙年度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15亿元、连续两年实现净流入。一次次创新合作中,合肥充分发挥创新优势,为协同创新注入“合肥动力”。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及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合肥不仅是长三角向中西部辐射带动的关键节点,还是中西部地区通向长三角及海外的“桥头堡”。新征程上,合肥将抢抓重大政策机遇,找准城市发展定位,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等城市的合作联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把科创、产业、区位等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胜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交出高质量发展优异答卷。

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合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争先、阔步前行,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合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