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顾问团 >>
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绿色低碳为底色、以可持续发展为内在要求的现代工业发展过程及形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途径,是顺应新一轮科技变革、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4年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指出,甘肃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重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特殊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天水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和全省装备制造业基地。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布局、改革改制、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目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建筑材料五大产业为主导,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业格局,集成电路产业影响重大、机床制造产业特色鲜明、电工电器产业优势突出、建筑材料产业稳步发展、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的特征。现有工业企业1212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7户,工业门类涵盖29个大类,66个中类、92个小类。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1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件,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6家,省级技术创新平台58家。各类工业园区1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入驻工业企业930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76.7%。2023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70.7亿元,同比增长3.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工业为全市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4.8万多人的就业岗位。
天水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良好基础和众多优势,但还存在工业经济总体规模不大、大型骨干企业支撑不足、工业产业链条不够完整、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缓慢、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不快等突出困难挑战,制约新型工业化的顺利推进。
当前,天水市正处于破局突围、加速追赶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持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及《中共甘肃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围绕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的战略目标,全力实施推进新型工业化“六大行动”,迅速形成“大抓工业、大干工业、大兴工业”的热潮,推动工业总量较快增长和质量有效提升、工业占比持续增加和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和社会贡献不断加大,增强工业综合实力,重展老工业基地雄风,奋力谱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天水工业发展新篇章。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要坚持新老并举、改造提升、巩固拓展、培育壮大、超前布局的原则,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大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全面更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高耗能高排放设备、具有安全隐患的设备。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重点发展高低压输配电装备、电气传动及自动化控制装置、基础电器原件、新能源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现代农机装备、凿岩机械、高档轴承、试验机等产业,提升工业母机、电工电器等产业链集群化水平,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强补弱,聚链成群,打造工业发展新支柱。新能源产业要扩大规模。重点推进风电、光伏装机并网、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电池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规模化生产。生物医药产业要提质增效。重点做强现代中医药、生物制品、化学药剂、医疗保健等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要加快建设。重点推动载板玻璃、药用玻璃、锂电池材料、复合陶瓷材料等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发挥产能。电子信息产业要实现突破。重点实施一批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在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培育更多优势企业,串珠成链打造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和智能终端产业体系。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超前谋划构建未来产业创新生态。重点围绕氢能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核用新材料及装备、人形机器人等五大领域,引进和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开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四是推动制造服务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服务型制造、总集成总承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设计、制造、施工等领域的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延伸链条,向集成承包服务商转型。鼓励大型制造企业搭建“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提供多样化工程总承包服务,培育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实施高新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培育壮大行动,加快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型企业,引进一批国内 “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知名“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二是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有效衔接,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三是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加强企业家、科研人才、产业工人尤其是技能型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劲能量”。
三、运用数字经济赋能。发展数字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一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经济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化。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有效投资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继续适度超前推进网络、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三是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加快培育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园区。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深入实施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工程,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一是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设以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引进先进绿色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就业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做大做强绿色制造业。二是统筹推进重点行业碳达峰。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利用产业和再制造产业,做好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等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努力扩大绿色新型能源产业。三是培育形成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着力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的新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耗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五、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源头活水”。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招商引资的重要先导,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主攻点,用好“甘快办”“甘政通”“12345热线”“不来即享”等数字政府特色品牌,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推进“集成办好一件事”。持续推行“包抓联”“六必访”等机制,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系列行动,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良性健康的市场环境、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以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重大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围绕工业产业链,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聚焦世界、央企、民企三个“500强”,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强化产业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靠实责任目标,市级领导抓统筹,招商部门担主责,驻外机构赴前沿,县区政府打头阵,各类园区当先锋,形成统筹协同联动良好局面。强化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金融招商、驻点招商、平台经济招商和市场潜力招商,加快引进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三是狠抓项目落地实施。全面实行“包抓专班”“代办服务”工作机制,坚持“一企一策”“一项目一专班”,组建市县两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工作专班,积极探索“全方位洽谈对接”“全天候保障服务”“全链条打造高地”服务模式,主动跟进解决项目谋划、洽谈、引进、落地实施中的困难问题,加强土地、金融、能耗指标等招商要素保障,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快速履约落地。
六、增强园区支撑能力。工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和“排头兵”。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有利于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途径,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推行“一区多园”模式,按照“原有隶属关系、管理体制、日常统计、财税征收渠道等均保持不变”“市县区统筹协调、分级管理、一县一特色、功能互补、一体发展”的思路,对县区工业园区加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牌子,享受经开区优惠扶持政策和综合管理权限,与经开区共享科技创新、信息等资源。二是大胆探索运营机制。推广“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模式,鼓励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第三方运营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有实力的开发建设主体对园区资产重组、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园区运营或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包干经营。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工业园区“七通一平”等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通路、供水、供气、供电、供热、排污、垃圾处理等公用基础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落实重大项目省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政策,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保障。落实入园企业退出制度,严格清理圈而不建,圈而缓建、圈而少建项目和“僵尸企业”,及时收回土地“腾笼换鸟”,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
七、着力打造一流企业。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力量。工业发展从根本上说要靠企业,只有企业强,工业才能强。坚定不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让各类企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创新创业,焕发活力、竞相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致力于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政府部门要排忧解难,做好引导、服务、落实、协调等工作;司法机关要保驾护航,严肃查处损害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的案件,严厉打击民企内部违法犯罪行为,严格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民营企业要自信自强,坚定发展壮大的信心,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引导国有企业发挥好“国家队”的作用,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好服务工业发展大局,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制造业头部企业,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强强联合,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三是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坚持“扶小、促小、强小”,管理和服务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监测体系。持续深化市场主体培育“五转”工程,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大力推动企业上规入库。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建立企业培育升级后备资源库,推动中小企业向“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发展。四是深入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场景和创新要素,促进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全面协作,培育更多中小企业。五是强力发展县域企业。把发展壮大县域工业企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工程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全面实施“强工业”“强县域”行动,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发展基础好、增长潜力大、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强的工业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作者:陈 葆 天水市科技顾问成员、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李 平 天水市企业家协会正高级工程师
谢晓斌 天水市科技顾问团成员、天水市企业家协会高级
工程师